乡村旅游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乡村旅游发展热闹中有隐忧,正面临产品同质化、资金短缺、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等发展瓶颈。 乡村旅游成脱贫致富金钥匙 贵州、云南等地区民族风情浓郁、山水风光旖旎,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近年,这些地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已成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在全国最早开展旅游扶贫的贵州省,2004年就与新西兰政府合作,启动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7个苗族聚居村寨、1082户农户纳入项目区内,积极探索一条旅游扶贫之路。而今,"巴拉河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知名品牌。 据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介绍,乡村旅游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领域,2011年贵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0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20多亿元,同比增长23%以上。目前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经营实体达6万多户。"十一五"以来,贵州共有42万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或受益。 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的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明军介绍,截至2011年,云南已初步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10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万人,间接就业1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已成为云南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 越来越热闹的乡村旅游喜中有忧 近年来,乡村旅游是越来越热闹了,但是,很多客人却"吃得下、住不下",乡村旅舍有标准难实施;旅游商品同质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冲击、餐饮卫生条件较差、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田园风光、"天人合一"是和谐乡村的符号,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原本安静的村庄、小镇在发展乡村旅游后,变成了热闹的集市、商业化的卖场。 北京的李先生说,过去,最喜欢贵州青岩古镇的悠闲和安宁,但现在,这里太热闹了。原本很有特色的石墙让农户们破墙挖门变出一个个小卖部,很难找到那份清幽的感觉了。 38岁的苗族妇女李珍以自己苗名"阿浓"命名的"阿浓苗家"已经营4年多了。最初,李珍很重视乡村旅舍这一块,除餐饮外,还设了80多个床位。李珍在苗家餐饮服务上采用标准化流程管理,加上风情歌舞表演,很受旅行社和游客欢迎,每年都有四五十万元收入。但在旅舍这一块,由于入住率低,不得不年年压缩,目前仅留20多个床位。 贵州是全国最早制定乡村旅舍标准的省市,2004年7月,贵州与新西兰等国外专家合作制定了乡村旅舍标准,符合标准方能挂牌营业。 罗明军介绍,云南大部分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以大众旅游为其发展导向,没有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一味学习和复制成功经验,导致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简单,开发形式单一。 此外,一些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随之带来生态环保压力。云南省梅里雪山下的德钦县明永村原来是一个非常贫困的边远山区乡村,梅里雪山景区开发以后,吸引村民参与景区服务,通过驮马运送游客、开客栈、出售工艺品等逐步摆脱了贫困,但由于梅里雪山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明永村游客产生的垃圾、马匹粪便等也给当地环境保护带来压力。 多样化开发深度乡村游产品
一些旅游工作者和专家认为,目前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尽量避免一窝蜂、服务低端、内容同质等现象,因地制宜,开发有特色、有个性、适应不同游客群需要的深度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应是分享式、体验式旅游,要让更多的村民能分享发展成果,让更多的游客能体验乡村的韵味,要"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体验在农家"。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指导,帮助村民解决资金、技术、服务等问题,让村民拥有简单而卫生的床铺、餐饮和环境,吸引游客住下来体验当地生活和民俗文化。还应加大力度解决乡村旅游人员培训问题。对于产品同质化问题,重要的是唤醒村民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在政府的鼓励下,西江苗寨采取政府适当提供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民自发建立"刺绣""图腾"等主题博物馆,以保存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鼓励开发特色精致的乡村旅游产品,严禁低价、低质服务和毫无文化内容的旅游产品竞争,提升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和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