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海崇明的“贫穷生态岛”焦虑
时间:2014-04-15 15:54来源:勇先创景 作者:乡村旅游规划中心 点击:
次
崇明岛,这座定位为世界级生态岛的中国第三大岛屿,被寄望走出一条兼顾生态的发展新路径。但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崇明的经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09年,随着长江隧桥的贯通,崇明开始寻找各种符合生态岛定位的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养老地产、服务业……一个个新名词被提起。但究竟什么样的产业适合崇明?似乎仍未找到完美的答案。
产销对接使崇明菜进城
坐拥上海近四分之一耕地面积的崇明,正在被打造成为上海人的“菜篮子”。
早春时节,崇明岛中部的三星镇上,一块隶属于绿瑞蔬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绿瑞蔬果)的农田里,大片的青菜地郁郁葱葱,再过1个月即可迎来丰收。这家合作社在岛上拥有2500亩土地,8成用于蔬菜种植。
崇明种下去的菜能否卖出好价钱,曾是当地农户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为相比奉贤、金山等上海其他郊区,崇明农产品销往主城区的运输距离来回多出约110公里,这让当地的菜价竞争力不足。
不过,如今这一问题已有对策,2014年的菜地还未播种,蔬菜已定下了买家—国有的崇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生态农业公司)。2013年,崇明整合农委和县供销社下属的两家农产品营销企业成立了该公司,统筹负责崇明农产品的对外营销。
绿瑞蔬果合作社理事长黄利忠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年初生态农业公司提前向合作社下达了不同品种蔬菜的种植计划,他们只需按照计划播种收割,到期上交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即可。
据了解,这些农产品的交易价格随行就市,收购价按照崇明主要农产品市场的平均批发价下浮15%结算。同时,生态农业公司也设定了保本价。如果结算价低于保本价,生态农业公司将以保本价收购。
在崇明生态农业公司提供的一份价格核算表中看到,2014年绿瑞蔬果春季青菜的成本价为1.09元/公斤,加上为合作社预留的20%利润,保本价定在1.3元/公斤。黄利忠说,有了价格托底,合作社不必承担亏本的风险,农民种蔬菜心里也比较踏实。
2014年,崇明生态农业公司与当地的24家合作社合作,试点这一订单模式。而在2012年前,处于结构调整中的当地农业,尚面临产销无法对接的尴尬。2013年,当地着手整合岛内零散的资源,并计划打造一条从生态岛田间到市区连锁店的农产品产销体系,倒逼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让国资“打头阵”的方案只是一时之选。
现在,上海主城区已有300多家挂着“生态崇明”招牌的特色农产品专卖店,直销来自生态岛的特色农产品。这些连锁店中,由崇明生态农业公司经营的占到近2/3,其余则由崇明当地的大型民营合作社经营,这些门店均享受政府提供的房租补贴。
崇明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说,目前旗下专卖店的盈利能力一般,不过单店的经营情况正逐步改善,公司已计划在今年底前将现有连锁店的数量增至300家。
有机农场投资回报周期较长
近几年,满足上海市民“菜篮子”的需求成为崇明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当地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本地产蔬菜中,近五分之一由崇明提供。2013年崇明统计公报显示,当地农产品在上海市区的销售额为7亿元,相较2012年高出1亿元。
不过,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占崇明县经济总量的比重在逐年下降,2008年时为12.8%,2013年只有9.2%。
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认为,崇明农产品最大的优势来自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过这一点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
崇明县农委副主任梅雪松坦承,目前崇明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多,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仍然不高。
戴星翼建议,如果没有外来的大型企业介入崇明生态农业,可考虑充分发挥当地合作社、合作联社的作用,并通过政府加以扶持,打造崇明特色农产品的产销体系。在他看来,当下以国资为主体所建设的产销模式未必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已经有外来者试图探索出崇明生态农业的发展新路径。
最近,位于上海市中心虹桥商圈的某餐厅有了一大变化:店内主营有机食品的餐厅新增了一片可供20人使用的户外就餐区。这家餐厅的食材均来自崇明本岛上一座占地700余亩的生态有机农场。3年前,农场的拥有者尝试将其转型为生态有机农场,以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的方式种植蔬菜,而在此前的十多年里,养猪是这座农场唯一的业务。现在,430亩菜地的有机肥料都要依靠农场内那座年产量达到2万头的养猪场,此前一度困扰农场的猪粪污染问题也因此得以解决。
上述餐厅店长说,有机食品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
不过,受制于较高的价格,有机菜目前仍然是小众消费品,而有机食品种植也并非上述农场的主业。相关市场经理称,有机农场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前期的投资也相当大,公司短期内并没有期望它带来可观的回报。
旅游经济“先天不足”
虽然农场种植有机蔬菜的收支只能勉强打平,但旅游业务逐渐成为农场的另一大重要收入。
每逢周六,农场的20间客房都会被散客订满。“起初农场对外开放参观只是为了让人们亲眼看看有机种植的全过程,来这里的人提出是否能在农场过夜,于是我们腾出员工宿舍,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该农场农业部高级经理陈泰安说,未来农场或许还会提供养老、健康等服务项目。
戴星翼看来,类似上述农场这样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打通的农旅结合模式,或许是生态岛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巴黎周边就有成百上千个农庄或酒庄,每个农庄都有自己的特点。崇明的农庄可以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休闲放松场所,并依托上海,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戴星翼认为,这样的案例目前在崇明岛并不多,而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较为有限。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表示,相比当地农民“小打小闹”的传统农家乐,农庄经济是前者的“升级版”,可通过企业化管理提供档次更高的服务。但他指出,建设用地指标或将阻碍农庄经济的发展。“出于土地效益的考虑,地方政府更愿意把宝贵的建设用地资源集中于主城区集约化使用,而非批租给分散在崇明的各种大大小小农庄。”
实际上,上述农场就遭遇过没有建设用地指标扩大住宿条件的困扰,于是不得不在绿地上搭建“蒙古包”以增加客房数量。
除了受建设用地指标限制,在高峻看来,崇明的旅游业存在多项先天不足,不能对其抱有过高期望。“相比上海周边地区,崇明的交通便捷度仍然不足;与海南岛相比,崇明的天气条件也并非四季都适合观光旅游。”
据了解,长江隧桥刚开通时,崇明曾一度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量从2008年的112.5万人次跃升至2010年的432.5万人次,各大景点也曾出现住宿难、吃饭难的井喷场面。但随着这波尝鲜热潮褪去,崇明旅游逐渐降温,回归到了游客数量每年递增10%的常态。
一位熟悉当地旅游市场的人士透露,旅游业占崇明经济总量的比重还比较低,达不到支柱产业应有的标准。现在,崇明岛的上岛游客多以一日游为主,对旅游业的贡献主要是门票收入,宾馆、酒店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少。而相比门票收入,住宿对旅游经济的贡献往往更大。
崇明县旅游局副局长龚伟表示,崇明岛已着手完善当地的旅游设施,森林公园地区正在开展二期改造工程,明珠湖地区也将启动综合体建设,而生态岛的第一个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已于3月底正式对外营业。
寄望服务业支撑经济
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之外,服务业或许会成为崇明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2009年长江隧桥开通后,陈家镇从一个孤岛小城一跃成为生态岛开发的新焦点。从上海市中心出发,1小时左右即可到达陈家镇。虽然2003年陈家镇就被列为上海郊区重点建设的“一城九镇”之一,不过直到六年之后,开发的序幕才在“陈家镇新城”徐徐拉开,众多第三产业项目被认为有可能在此落户。
“崇明需要依靠服务业作为产业支撑,而桥头堡陈家镇的未来开发能否成功很重要。”戴星翼指出。而对于陈家镇新城而言,距离其初具规模尚需时日。记者在陈家镇新城看到,不少已完成征收的地块还处于闲置状态。
陈家镇建设发展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新城已确定生态居住、知识研创、休闲运动及清洁生产四大产业发展目标。其中,纳入知识研创产业范畴的智慧岛数据产业园项目被寄予 “一业带动百业”的厚望。数据产业园在2011年即“象征性”开园,按照规划,园区将重点发展以数据产业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一期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二期10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额约108亿元。
但记者从产业园获悉,目前园区尚在进行项目周边道路的建设,办公楼项目的规划也还处于审批阶段。预计今年四季度可开工建设,2016年下半年才具备企业入驻的条件。据悉,目前已有60家企业注册在园区内,主要以IT、文化创意产业及金融类的中小企业为主。
此外,养老产业也一度成为是陈家镇热门的产业备选项目。今年3月,崇明县委机关报报道称,已有两个全生态养老社区纳入规划方案,均位于陈家镇东滩地区。记者从陈家镇建设发展公司获悉,目前,一个规划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的高端老年居住和互利社区即将启动。
戴星翼认为,崇明本岛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气不足等因素,使得其对产业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因此,市区连通崇明的轨道交通19号线能否开通,以进一步提高陈家镇的交通便利程度,对于新城开发至关重要。
事实上,陈家镇新城所规划的众多休闲运动项目也亟待这条线路提供交通配套。但是,这条备受期待的地铁新线路尚没有公布开建时间表。
勇先创景乡村旅游规划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个硬道理,不能一味的用生态作为挡箭牌。发展生态蔬菜为基础的农家乐模式经济的影响力较小,盈利模式和能力也有限。因此,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模仿巴黎模式发展庄园经济,这样就可以撬动经济,发展休闲经济集聚,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代表。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