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公园的内涵
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始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具备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能会被整合转型为国家公园,而国家公园则不会转型为自然保护区),其次是自然保护区,再次就是各类自然公园(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
国家公园是在各类自然保护地基础上整合建立起来的,与其他自然保护地相比,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最高、保护范围更大、生态系统更完整、原真性更强、管理层级最高。由于串珠成链地解决了“多头管理、交叉重叠、碎片化”的问题,国家公园实现了一个或多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系统修复、统一管理。
二、《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设立、建设一批国家公园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LY/T 3188—2020)的制定,不仅有力地完善中国的保护地体系,规范国家公园的科学建设与管理,也有利于将来对现有的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整合,提高保护的有效性,切实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三、《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主要内容
本规范规定了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一般规定、现状调查与评价、范围和管控分区、总体布局、项目规划、投资估算、保障措施和效益分析等原则性、技术性要求。本规范适用于陆地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海洋区域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照此规范。
四、解读《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LY/T 3188—2020)于2020年3月30日发布,202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一)一般规定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国家公园现状调查与分析包括以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为基础,全面阐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游憩资源等资源状况及空间分布,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建设条件等背景条件,确定核心资源,进行资源价值分析、适宜性分析、可行性分析、综合评价。
(三)范围和管控分区
1、国家公园范围
国家公园范围依据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完整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和连通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定。国家公园范围应有明显的地形标志物,明确的界线坐标。
2、国家公园管控分区
国家公园管控分区类型包括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差别化管控。
3、确界定标
明确国家公园边界和各个管控区的界线四至范围,并设置边界和管理区界标志,包括界碑、界桩、标识牌、电子围栏等。同时,国家公园管控区界线标志重点设置在核心保护区边界以及一般控制区内需加强管控的功能区边界。
(四)总体布局
按照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原则和要求,提出国家公园保护修复、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科普教育、游憩、社区发展、管理等规划项目在空间和时间上布局的总体设想和要求。项目布局应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空间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
(五)项目规划
1、生态保护与修复
2、资源管理
3、科研监测
国家公园的科研监测应构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及统计分析平台,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资料库、技术档案和信息库,建立科研监测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制定对外合作、交流计划。
4、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展示内容包括国家公园各类资源的科学价值,国家公园的保护、科研与监测成果,国家公园的特色文化、社区文化以及国家公园的管理历史等。
5、游憩体验
6、社区发展
7、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国家公园应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实行层级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机构的基本工作职能和内部管理体系。对国家公园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建设。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以国家公园的科学建设与规范管理为目标导向,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切实把国家公园管理好、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以更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更美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社会,造福一方,惠及群众。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