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景点旅游”其实是一种深度旅游方式, 一种理念的回归。它的出现,符合旅游发展的规律, 但是由于它与传统旅游方式不同, 势必会给行业造成一定影响。 一、引发人们对旅游本质的新认识 1. “赶大集”式的出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自身空间。目前, 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休闲日的增多, 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五彩斑斓, 人们在休闲度假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休闲方式朝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国人对以往闲暇日“赶大集”式的出游组织渐渐失去冲动, “无景点旅游”的出现, 尤其是这种方式对满足人们愉悦诉求的表达, 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旅游的层次和实现这一境界途径的多样化, 认识到旅游是追求生命自由和生命创造的最佳方式。 2. 旅游的休闲意义和归宿在“无景点旅游”中得到很好体现。作为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旅游本身就决定了它的意义和价值的复杂性。受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 我国旅游发展的模式, 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使命”,旅游的功能简化为经济功能, 旅游的活动服务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但是, 站在旅游者的角度, 旅游的意义和价值是不是应过多局限在经济方面?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 应正确认识旅游的意义和归宿。我们认为, “无景点旅游”自然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表现出了与休闲行为相一致的品性, 在新的旅游方式中得到很好实现, 旅游长期异化的功能得到了回归, 旅游者在审美愉悦的追求中获得了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得到了人性的解放。 二、唤起对旅游资源内涵的再认识 1. 发展再认识。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资源的内涵必须有不同的认识, 这要求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也要适时改变。“无景点旅游”资源的开放性、多样性有助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内涵、旅游吸引物范畴及旅游产品外延的诠释和利用。当前, 我国有很多地方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无景点旅游”的发展决定了对资源进行整体的广泛性把握及衡量某地资源赋存状况时, 必须力求综合考察, 具备发展和整体的意识。 2. 市场再认识。“无景点旅游”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树立全新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意识, 面对其发展, 应该遵循规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要求对“无景点旅游”资源赋存的品评、开发, 要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在对市场需求衡量或界定时, 要预测需求总量, 加强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工作。认识这一变化趋势, 可以开拓视野, 对旅游资源的利用产生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改变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1. 变“圈景式”开发为“开放式”开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大都是“圈景式”开发,即把旅游资源围起来以收取门票, 这种开发方式对于资源保护与管理作用重大, “门票”在无形中就成了景区经营与管理者的“铁饭碗”,景区要么增加收门票的点, 要么就借现在的门票涨价风涨价, 前者会导致游客的极大不满, 后者可能会把许多游客拒之门外,而这对于一些远离客源市场的、不知名的景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损害了其市场口碑和宣传推广, “无景点旅游”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即可适应需求, 适当地把一些边缘的、不知名的“圈景”式开发的景区改变为“开放”式景区。 2. 变“单一”的旅游资源市场为“多元并存”的旅游资源市场。“无景点旅游”发展为那些偏远地区、乡村地区或者不知名的地方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提倡旅游资源开发多种方式并存, 可以促进不知名目的地旅游的全面发展, 这将使游客市场的多元化和对资源追求的多元化提供市场, 为普及性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游览提供了可能。“多元并存”在效用上不仅能满足旅游的需求, 控制传统景区的游客数量, 也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景区的旅游资源。 四、造成对旅行社运营管理的冲击 1. 影响了旅行社的生产功能和销售功能。从经济学的角度讲, 旅行社要通过向上游企业如酒店、景区、交通部门等购置“原材料”,把分散的单项产品变成以旅游线路或旅游日程形式而存在的复合产品, 或者把旅游资源从潜在的吸引物变为旅游市场可供给的商品, 并进行销售。“无景点旅游”的出现使其参与者有可能直接从供应商那里购置产品, 或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产品, 这将使旅行社组合产品并用于出售产品空间缩小, 从而影响到旅行社的生产功能和销售功能。 2. 缩小了旅行社的获利空间。传统的观光游客选择旅行社, 看中的是其规范化的服务、多元化的产品以及线路安排、服务的保障。随着“无景点旅游”的发展, 旅游者的信息选择渠道和消费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不仅意味着传统出游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将逐渐被富有新意的旅游追求所超越, 而且意味着依靠旅行社出游的程度将相对下降, 人们对自定计划( 日程) 的出游, 或者至少是按照自己要求“定制”的旅游安排越来越感兴趣。毋庸置疑, 随着规模的扩大, 旅行社在景区景点、酒店预订、机票预订上的获利空间将会缩小, 这不能不说会对旅行社产生冲击。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