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旅游咨询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典案例 > 规划前瞻 >

放飞设计进入自由王国---刘庭风的后现代文化生态观

时间:2011-10-03 17:51来源:中国乡村旅游咨询网 作者:勇先创景 点击:

      宽阔的天地间,主人公的口琴悠扬地与自然共鸣……

      《日本小庭园》、《岭南园林·广东》、《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岭南园林·香港、澳门海南广西园林》、《岭南园林·福建台湾园林》、《中国古园林之旅》、《日本园林教程》、《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施工与移建》、《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图》、《中国近代园林史概论》...他的著作在乐曲声中缓缓走来……
       “我出生于自然农村之中,于是产生了自然生态主义;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强烈的爱好,故我是一个文脉主义者,是一个地域文化主义者,也可以说是一个强烈的国粹主义者;在世纪之交经历当代思潮的风云变幻,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应该用后现代主义理论来阐述园林景观的创作”。
                                                                                                                                          ——刘庭风
   
      刘庭风,世界营造学社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史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会员、中国环境行学学会会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艺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暴风雨景观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城市研究院特聘专家和研究员、《蓝天园林》杂志编委和特约记者、《园林》杂志专栏作家。


   和谐共生自由创作


      记者:刘老师,你好。
      刘庭风:你好。
      记者:我们欣赏你的设计作品,感觉找不到可以准确概况的定义,你自己是如何定义自己的创作的。
      刘庭风:我的设计作品,常常把生态观、文化观和乡土观、后现代结合在一起。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我给自己的创作定义为后现代文化生态观。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你的后现代文化生态观呢?
      刘庭风:后现代文化生态观是由后现代主义、文化历史主义和自然生态主义
      三部分组成的。
      我出生于自然农村之中,于是产生了自然生态主义;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
      强烈的爱好,故我是一个文脉主义者,是一个地域文化主义者,也可以说是一个强烈的国粹主义者;在世纪之交经历当代思潮的风云变幻,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应该用后现代主义理论来阐述园林景观的创作。
      记者:几种风格的设计理念综合在头脑中,差异很大的设计手法交互应用,这似乎是矛盾的?
      刘庭风:一点也在存在矛盾,因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手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时代审美在变、造景材料在变的背景下,最合理最适当地实现自然与人、景观与人和谐共生,同时在设计本身的角度上实现大自由。
      哲学上所谓自由,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所谓美,体现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自身的和谐相处几个层面,综合表现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谓和谐,从哲学上说,是反映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多样性的统一。
      记者:自然与人、景观与人的和谐共生,那么在你身上是如何应用与表现的?
      刘庭风:在最近几年的几个滨水景观带设计中,我始终贯彻文化与历史的观点,提倡把园林景观当成历史的教科书和文化的教科书。如柴河景观带中,我们重塑了当地八景之一的“柴河晚渡”。在南阳河景观带中,我们再现了青州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名之“海岱雄封”。在龙岩滨水景观带中,我们用流金岁月景区展示历史上出土文物,用敬天祝地展示当地武术的八步拳、歌舞的采茶灯、中秋祭祖、背新娘等风俗,还展示了龙岩八景;在九龙家园这一地段中,我们以龙生九子作为主题表现龙岩作为27个以龙为头的城市中唯一个地级市的重要性。在最近的一个涿州拒马河景观带设计中,我们也是用历史文化长廊的理论进行设计,我们在调研当地文化基础上,总结了当地三大文化,并具体表现于景观布局之中:三义广场以纪念刘关张,卢氏广场以纪念卢照邻卢鸿等名人,水经广场以纪念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当地文物的宝塔作为水中喷泉,用敞口器皿作为坐靠等等。
      这是文化与历史的角度的自由结合。
      生态观——自然而生
      记者:在上这一部分,你阐述了你所秉承的后现代文化生态观是由自然生态主义、文化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部分组成的,在下面的部分中请你分别谈一下这三个观念。
      刘庭风:好的,先来说下生态观吧。我是农村出生,农村成长。小时候每天要干活,感觉农村的广茂和肥沃。因为收获而欣喜,因为欣喜而快乐,快乐着,成长着。童年家乡的山水情节是我现代从事园林景观事业的动因,改造和重建山水家园是我笔下的理想模式。勤劳的人收获着,邻居故去的当娣奶奶曾说:“勤者吃力气,懒汉吃口水。气力今天花完了,明天还有。”说明了人在自然生态环境之下的循环和再生的道理。
      我家门口就是腰带水,环绕着我们家,进村有一棵风水树,是小叶榕,树干五六个人才能合围。小时天天爬到树上去玩。河下的渡槽处,是游泳的好地方,夏天傍晚,经常那里狗狍式游泳。山、水、村、田、动物、花草,给了我生命、回忆、幻想,这是我梦中的自然与生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我国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曾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阐述了其对人与环境和谐,生态良好的世外桃园的一种希望和追求,寄托着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记者:其实这样的自然与生态环境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世外桃源,可目前人类离这个梦想却还十分遥远,从你的设计理念的角度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刘庭风:过去人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可现在全世界人民现在都意识到了环境受破坏的恶果。环境保护观的形成,可以说是硕士期间我做的课题,从中领会到的。当时,我的课题是《上海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我系统地了解了上海城市问题中的:垃圾、空气、水、地基下沉、热岛、公厕等各方面问题,真让我触目惊心,因为没有做一个课题,还没有那么系统地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区别,城市生态系统是多么的脆弱。我的生态环境观是对当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一种抗议。这种抗议使我更加关注环境的修复,我认为可以以园林修复为主要手段。
      再比如,山西更是煤矿产区,这里农村受到极大破坏,我三次考察山西时,都强烈感到要治环山西的环境。北京永定河的源头在山西,而中途几百公里早已断流。黄河之所以成为黄河,就是因为生态被破坏的结果。长江,再也不是一条纯净的中国第一大河了,受到严重污染,排污大户们与电视台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几十年间,我们原本青翠苍茫的林海,如念都是秃头山了。全国没有一条河流不被污染,没有一座山不受到人类灼灼欲望的骚扰。生态,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县城的事情了,而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全人类的事了。如何恢复,如何保持,如何再生,是现在我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了。
      记者:面对这些迫切的生态环境问题,景观设计应该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刘庭风:其实,人类居住的最高理想是园居,把园林与居住结合好了,就是园林景观事业做好了,我是在研究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历史中发现的的这一规律。过去,我还一直以为园林不过种花种草,建亭造阁,对其本质意义不是很理解,在深入研究中国园林史之后,才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够做到,他在城市当中,却仿佛居于山林野处。即处于城,却隐于野。这种境界就叫园居,古代人称城市园林为城市山林。城市与山林是一对矛盾。园林就是能把这一矛盾给解决了。也就是胡锦涛书记讲的和谐,即把城市与山林和谐了,把社会和自然和谐了。
      刘庭风在《阁中帝子今安在——戏说历代皇家园林》中写道:皇帝园居,远胜于宅居。雍、乾、嘉、道、咸五帝,长居圆明园。正月灯节前入园,入冬后回宫,两次大迁徒,浩浩荡荡,兴师动众。圆明园是雍正大本营,在位13年,11年居园,计47次2314天,即平均每年园居四次210天。乾隆在位60年,园居58年640次7310天,年均11次126天。
      正是因为园居魅力太大了,历代权贵,无从趋之若鹜。皇帝居于大园,王公贵族居于小园,江南水乡的商贾文人则创造了江南文人园,把园林赋与文化含义,和谐和了人文与自然关系。当今城市规划和绿化法规中都对城市居住区的绿地作出了明确规定,旧区开发不得少于25%,新区开发不得少于30%。城市有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小区花园、宅前绿地、街头绿地,小区中心一定有中心花园,这也是大众园居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与皇帝园林和私家园林就没法相比了。现在,连高速公路旁也面了绿化的场所,这就是生态回归的表现。
      记者:那这种生态回归在你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刘庭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1、菜地、竹林、果林的应用:可以说,这既是乡土的表达,也是生态的表达。“龙岩绿带”设计中的,我想到家乡生态环境中,农业生产也具有地方性,我就想到在绿化带中的一个地块,名为春花秋实,专门开辟田地,以让要中小学生定期在此菜地、果林、竹林,通过生物学实践与劳动实践,让他们了解农业时令与手候的关系,同时可以体验劳作之苦。
      2、乡土材料的应用:我对乡土材料情有独钟,对生土、砖瓦、原木特别喜欢。在天大十九楼和医院两个小地块改造方案中,我提出用原木立于十九楼前面,用砖垛当坐椅。在福建龙岩的西湖科技大厦绿化中,也同样地用到了砖垛作休息椅,在门口用当地推山时的巨石作为景石。而入口大门设计中,居然用三座桥:两边人行木桥,中间一座红砖桥。
      3、自然保护:我的家乡是山区,青山绿水,是我小时记忆中的印象。如今,许多地方被破坏,去年,我接受当地建设局委托,做风景名胜资源体系规划,对所有自然风景资源进行了全面实地踏勘。提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在梅花湖规划项目中,提出生态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彻底断绝当地政府大开发的念头。
      文化观——乡土寻根
      记者:可以看出,你的生态观是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实际问题而形成的,那你的文化观又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呢?
      刘庭风:可以说,我对文化观和历史观的形成,是基于自己对全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园林专题的考察而慢慢形成的。
      如果硕士论文是我生态环保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话,博士阶段课题,就走进了文化和历史的殿堂了。我的课题是《中日园林比较》,我系统地阅读了中国和日本园林相关的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民俗、历史、地理等各方面资料,加强了对祖国文化的理解。从而产生了对祖国文化和历史的强烈的热爱。
      博士后期间,我在彭一刚院士的指导之下,从事《岭南园林》的研究,又系统考察了岭南园林的成就。因此,如果说博士期间是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大整理的论,博士后期间,就是我对中国地方文化产生兴趣,并深入研究的阶段。于是,形成了地域文化观,即乡土文化观。在博士后期间以及以后不断深入的地域园林考察,让我了解了文化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由物质认识到非物质认识是我的一大进步和升华。
      记者:这种进步和升华其实也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与升华,我们愿闻其详。
      刘庭风:在我读本科的时代,还不提倡文化遗产,也不知道什么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读研究生时,才通过了解国外的文物保护规章弄清了这两个概念。
      1993年的《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马丘比丘宪章》指出了城市与地域、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交通运输、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业技术、设计与实施、城市与建筑设计等问题。《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
      物质文化中,分为园景、建筑、胜迹。园景有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建筑有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胜迹有遗址遗迹、摩崖石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文体场地。其实,生活类的文化遗产还有服饰、器具、交通等。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中,以民居宗祠、历史名园、陵墓陵园、宗教建筑、纪念建筑最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能够传达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工作、理想的信息。
      咱们中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文化大国、地域广国。文物、古迹、名胜非常多。这些文化遗产以物质的形式表现,这份遗产的信息,可以给我们提供研究平台,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对于历史文化遗迹,我们多采用保护、展示、科普的形式,常与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以他们为中心,进行园林景观的再创作。
      非物质文化在我国很多,我们有国家级的、省级的、民族级的、县市级的、有的就是村落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生生的存在于乡土之间。它分为: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常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在当今旅游大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它的魅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的民居已是令人惊讶不己,而其风俗民情更是让我们感到魅无限。它们是各民族的灵魂。
      记者:你刚才还提到了一个乡土文化,它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有何关系?
      刘庭风:乡土文化,是立足于地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上述两者的综合,我提倡的乡土,是指立足于本乡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在园林景观中,我提倡研究地方上述两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应用于园林景观的创作之中。我进行的地域园林考察,就是基于对乡土园林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来探索。我把中国园林文化按地域分为几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江南文化圈、岭南文化圈、北方文化圈、巴蜀文化圈、荆楚文化圈、康藏文化圈、西域文化圈。
      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在春节期间,各地方都会以不同的特色食品来庆祝节日。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寓有“不愁吃喝”之意。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
      记者:你上述的这三种文化观在你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刘庭风:那我就以“蝴蝶之恋”的设计来进行说明吧。
      “蝴蝶之恋”是我设计的古典园林作品。它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写照。我们不是有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2005年4月,我带队参加了英国伦敦汉普敦皇宫园林展,当时,欧洲的造园家很多,他们建的花园花卉特别多,而我们的花极少,只有几株,其它都是绿色植物,最壮观的是一棵柳树,他们真的很惊讶,因为中国人把植物、建筑、围墙、小桥都与文化进行了结合。我们选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未展出时,网站都有很多人很想知道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底是怎样。
      设计前,我专门到江南采访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活、学习的地方:宜兴祝英台读书处,杭州梁祝共读处,我又买回大量牒片,让所有设计人员观赏江南戏曲的梁祝。于是,在设计中,我们把景观分成六个情节来展示:草桥相会、柳下结拜、同窗三载、长亭话别、楼台会、化蝶。每一个情节都是一个组景。为此,我还在BBC电台和电视台上与观众进行互动,中西主人了解中国园林的构成,中国园林是如何把自然和文化进行整合的。
      后现代主义——变中发展
      记者:在上面的部分你谈了你的生态观和文化观,下面请你谈一下最后一个主题——后现代主义观。其实一提后现代主义,很多人都会感到很熟悉,因为大家经常听到,可又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大部分人对这个概念都有着各自的理解。你对后现代主义观又是如何定义的?
      刘庭风:其实,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在硕士生阶段只是在老师上课时听到的,没有更深的理解,当时只知道一个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的作品,文丘利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是建筑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标志和宣言,文脉主义是后现代的表现之一。
      在博士后期间参加国际环境行为学会,进行环境行为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就应尊重人的自然习性和社会习性,人的行为有一定规律,审美一直在变化,涂鸦艺术、行为艺术、解构主义等都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自在表现。而且这两年,我系统的进行后现代景观思潮的研究,从去年开始又由研究进入设计和实践的阶段。
      记者:你刚才提到了现代人的审美一直在变,世界的审美在变,“变”成了一个时代主题,这样的时代主题对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什么要求?
      刘庭风:在研究中国园林史,我们发现,中国文人历代都有一定的审美标准,略有差别,但总体上是一致的。这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造成的。而当今工业化、信息化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十分明显。说是坏处,是消弥了乡土文化的地域性,消弥了地域文化的民族性。说期好处,就是各地区的借鉴之后,发现工业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方式),传统的构成方式(改造世界的方式)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个变化,表现在时代性方面,即以全世界通用的工业语言和信息语言来表达,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也就借用了工业和信息的手段,利用最新的造园材料,进行了时代景观的创作。所以说,我们时代的园林和景观都必须用时代的手法来表达,表达的内容可以是时代的东西,也可以是历史的东西,也可以是文化的东西。
      上个世纪在德国诞生的包豪斯是一次伟大的教育实验,包豪斯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将艺术的理念和精神通过教育向现代社会渗透,既造就能够适应时代的设计人才,在那之后的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是继续包浩斯的理念从事教学,从而培养了大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在瑞士诞生的设计学派,对当代设计产生广泛的影响。
      记者:你是说在审美要求变化的同时,造景材料紧跟时代的步伐而随之相应的变化吗?
      刘庭风:是的。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我们还一直是用传统的造园材料来造景,这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里,准确地说是自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我们一直在进行材料的研究。建筑材料变化了,造园材料也变化了。只有能把握造园材料的人,才能真正表达园林的乡土性和时代性。在本科时,那是八十年代,造园材料在中国还是以传统为主,如土、石、木、砖等,而其它材料极少应用。当时,材料科学也没有这么发达,如今,材料科学发达了,我们理应进行材料的革命。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造园材料就是以新为主,以新为好,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要表达传统性、乡土性、地域性,则最好用乡土材料和传统材料,如要表达现代感,则要用新材料。材料科学研究和试验在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发展,我也是在不断认识过程中发展了我的观点,认识到在什么时候应如何处理。而后现代的理论则是把传统与现代进行时空切合,用现代的材料来表达传统的主题,或是用传统的材料表达现代的内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主题,故叫做后现代。它不排斤传统,也不排斤现代。
      记者:看来你定义的后现代主义应该是比较注重人的审美和设计的实现材料的,那这种后现代主义观在你的作品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刘庭风:我做过不少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下面我就以三个实际作品来说一下。
      1、琼州道厕所:天津为迎奥运,拟在全市建设100个高等级公厕。我们对该基地进行了三个月的研究,用环境行为学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景观量化定位,最后方案是极简主义景观和折纸艺术公厕建筑,另三个未中标方案分别为:粗野主义建筑和乡土主义景观、装置艺术景观和解构主义建筑、极简主义景观和生态主义建筑,可以说,每个方案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建筑精品。
      2、元宝山公园大门:丹东位于辽宁省与朝鲜接壤的地方,这里是满族故乡。其中元宝山公园正在进地标志性景观改造,我提出用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分三个方案,一个方向是乡土网架结构,一个是轻盈绳索艺术,一个是厚重堆积艺术。刚完成设计。
      3、竹园管理房设计:竹园是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园林部分,它的管理房沿街,既要充当管理办公之用,又要进行商业活动,为此,我们进行了功能分析,又进行形体拆解。分三个方向进行突进。一个方向是装置和堆积艺术,一个方向是传统竹艺(文人竹扇主题),一个方向是石头艺术,一个是稳重端交组合。
      以上就是我对后现代生态文化观的阐述,我认为,在景观设计中,不是哪个观念能够适合每一个景观设计的,但又总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理念。我想后现代生态文化观在解决现代景观设计中遇到的难题时,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记者:以上刘老师的精彩介绍,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景观设计思想,再次感谢刘老师。
      刘庭风:不客气。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分享到:
------分隔线----------------------------
推荐内容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 海淀 清河嘉园东区 甲1号楼15层
邮编:100089
电话:010-62669808
传真:010-62669808
邮箱:yongxian@bjyxcj.com
院长热线:13001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