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景旅游区一方面需要满足人类享受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担负着生物保护的责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地理区域,只有抓住对区域内生态过程有控制意义的关键部位或战略性组分,才可以使区域生态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发展。本文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探讨风景旅游区的生物保护问题,主要是通过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法来指导风景旅游区的规划。
关键词:景观安全格局;风景旅游区;保护
1.引言
风景旅游区是由许多相互联系、依存和制约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是以纯自然的,或以自然景观为主,有少量人文活动附着物的可供人们旅游的区域[1]。不管是纯自然的还是以自然风貌为主,有人文活动附着物的风景旅游区,它们的本底要素都无非是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自然生态环境,其总体上总是处于循环往复的演变中,其中某一要素劣化,会导致景区整体环境的破坏,同时也会影响到景区的吸引力[2]。而旅游区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人类活动,人的活动又势必会对原有的景观在某些程度上有一定的改变。对这样一个异常敏感脆弱的地段来说,尽可能地避免景观改变带来的冲击,维护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利用景观安全格局方法论来指导风景旅游区的生物保护规划,比如如何定义缓冲区,如何设廊道或在何处引入栖息地斑块,才能最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实现生物保护的目的,对于风景旅游区的规划和管理具有战略意义。
2.关于景观安全格局
2.1概念
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景观局部,点及空间联系构成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3]。简单地说,景观中有某些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
2.2识别
在一个明显的异质性景观中,SP组分是可以凭经验判别到的,如一个盆地的水口,廊道的断裂处或瓶颈,河流交汇处的分水岭[4]。但是在许多情况下,SP组分并不能直接凭经验识别到。在这种情况下,对景观战略性组分的识别必须通过对生态过程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实现。
2.3原理
生态安全格局将水平生态过程作为一种景观的控制过程来对待,通过对关键性景观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的控制,以及将栖息地布置成某种战略性格局,形成超越于实际存在的景观元素以外的强有力的生态势力圈(ecological influence sphere),从而使得某种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得以有效的维护[5]。
2.4意义
由于水平生态过程是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流动或相互作用,用垂直生态过程的“千层饼”模式无法表达如物种的空间运动、干扰和灾害等等的空间动态。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从水平生态过程进行研究的,它的组分对过程来说具有主动、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因而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以及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通过潜在空间格局的判别来设计某种高层次的景观格局不失为改变景观以控制水平生态过程的一条可行途径。生态安全格局方法旨在判别、维护和强化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判别生态安全格局是为了指导景观改变,而不是仅仅对现存景观的描述[6]。
3.旅游区景观生态安全分析
风景旅游区一般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气候良好,大量的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但是风景旅游区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大量的人类活动影响,人为干扰严重的地段在生态上较为脆弱,其由于人为干扰产生的一系列的生态负效应对风景旅游区的景观格局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都有很大的影响。
对天然风景区进行适当的开发,进行旅游活动,是人类享受自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形成多样化的景观格局,满足多种生物种类生存的需求。但是景观生态学原理认为,干扰增强,景观异质性将增加,但是在极强的干扰下,将会导致更低的景观异质性[7],而景观异质性的降低减少了生物生存的空间。其次,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比轻度干扰下的景观具有明显高的斑块密度指数和破碎化指数。研究表明,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应增加[8]。而且规模和强度大的干扰则有可能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景观的进一步破碎化。当景观的破碎化指数高于一定的阈值时,景观格局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对物种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在许多旅游区的热门景点已经看不到动物种类,而随着景点的不断开发,更多的生物种类正面临着生存的困境。近年来的旅游热带来的旅游高峰区越来越明显的显示其受人为干扰后的不适应症状,如人类活动带来的疾病传播、环境污染等等。这些干扰的强度和范围正在日益扩大,意味着旅游区景观的生态安全系数正在逐渐下降。
4.景观安全格局的运用
任何一处风景名胜区,都不可能做到对资源的绝对保护。如果为了防止资源因为开发而遭破坏,将资源封闭,杜绝人类活动,一切听其自然,这未免有消极的成分,而且在当今社会也不切合实际。一旦发展了旅游业,其景观格局必然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9],景观格局的变化又必定会对原有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这就迫切需要人类对旅游区的景观安全格局进行探索,找到能够有效维护风景旅游区生态过程安全的最佳的景观战略格局。
景观安全格局法在风景旅游区生物保护中的运用就是一次尝试,如广东丹霞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生物保护规划[6]以及北京香山滑雪场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10],其成功的经验表示,在今后的风景区规划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运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一个典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联接、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它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4.1源(source)的确定
源是指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在风景旅游区生物保护规划中,首先选择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能充分反映保护地的多种生境特点的多个物种和群体,包括动物和植物,在区系成分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和相应的栖息地,即源的确定。由于源是风景旅游区生物保护的核心区,作为风景旅游区中的殘遗斑块或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应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杜绝人类活动干扰。因此,风景旅游区规划景点布置时必须保留纯自然的区域,用作源点。源的面积必须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与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S=CAZ 来确定[11]。
4.2建立缓冲区(buffer zone)
缓冲区是指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也可以称为过渡带。由于风景旅游区的人为干扰大,只有将人类活动排斥到缓冲区以外,才能保证源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在源周围划一辅助性的保护和管理范围,以保护源地的各种生态过程,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
随着缓冲区边界向外围的扩展,景观对物种的阻力随之增加,因此又要控制缓冲区的面积大小,如果缓冲区的范围扩展到一定边界之后,所增加的面积的可利用性及其保护意义会急剧下降[12]。目前国外专家已经提出划分缓冲区的途径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力线来确定其边界和形状。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别缓冲区合理的形状和格局,减少缓冲区划分的盲目性[12]。
4.3增加源间联接(inter-source linkage)
源间联接是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是生态流之间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是阻力面上相邻两源之间的阻力低谷,也可以看作是一条生物专用廊道。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间建立联接是对付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在风景旅游区,根据安全层次的不同,需要建立一条或多条源间联接,多一条联接就可以为某一源的保护多一分保险,安全层次就可提高。如果使每一源与其任何相邻的源都有一些联接通道,则可得到高度安全的源间联接,这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增加生物多样性。风景旅游区在规划时应在隐蔽地段尽量地增加源间联接,尽量躲开游人等的干扰,为生物提供其专用的生存通道。
4.4建立辐射道(radiating routes)
辐射道是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这是生物以原有栖息地为基地,向外围景观扩散的有效途径。风景旅游区规划中应将物种看作是能动的对景观的控制过程来认识,而不是被动的保护对象[13],为物种自身的传播和扩散繁殖提供便利,这对于保护对象的未来发展和进化是必要的,而保护生物的进化过程在生物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风景旅游区中,辐射道的建立可以在源与旅游区之间形成关联,避免将旅游区完全隔离开来,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观。
4.5布置战略点(strategic point)
战略点是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stepping stone)。由于其对生态流的至关重要的意义,战略点的选择必须进过仔细地研究和考查,找出生物生活利用最多的驿站,然后在规划时,对这一特殊区进行保护,避免人为干扰等对其景观的改变。
5.总结与展望
为了实现风景旅游区能够持续地发挥生态效益,并且保护其旅游价值,风景旅游区在规划时必须抓住对区域内生态过程有控制意义的关键部位或战略性组分,合理布置旅游区中的源、缓冲区、源间联接、辐射道以及战略点,保证旅游区中的生物安全,才可以使区域生态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发展。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方法论正是从景观中潜在的能够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的空间格局入手指导风景旅游区景观合理的改变,其已经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并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许多风景旅游区的规划中,而许多成功的例子表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方法论将会成为今后风景旅游区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康,李团胜. 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的环境理念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19(7):72~75
[3]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Forman R T 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 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
[5]刘茂松,张明娟.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俞孔坚.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 生态学报,1999,19(1):9~15
[7]Forman R T T and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M]. NewYork:,JohnWiley,1986
[8]何念鹏,周道玮,吴泠,张玉芬.人为干扰强度对村级景观破碎度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6):897~899
[9]柏杨. 旅游业的发展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 33~36
[10]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 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J]. 中国园林,2001,(1):11~16
[11]武正军,李义明. 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3,23(11):2424~2435
[12]俞孔坚,李迪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 生物多样性,1998,6(3):205~212
[13]Erwin T L. An evolutionary basis for conservation strategies[J]. Science,1991,(253): 50~52
[14]王棒,关文彬,吴建安,马克明,刘国华,汪西林.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手段——GAP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1):192~196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