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旅游咨询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典案例 > 国内规划借鉴 >

解读“竹泉模式”

时间:2011-10-03 22:15来源:中国乡村旅游咨询网 作者:勇先创景 点击:

 

      [摘要] 在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北部,坐落着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竹泉村,这里靠山、依岭、临河,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农耕为业,至今,仍是“竹林隐茅舍,户户临细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

      在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北部,坐落着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竹泉村,这里靠山、依岭、临河,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农耕为业,至今,仍是“竹林隐茅舍,户户临细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

      2007年开始,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青岛龙腾集团独资开发建设的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于次年正式开始建设,并于2009年8月正式营业。这个以其超前的规划理念、新颖的产品设计、双赢的开发方式而被誉为“竹泉模式”的旅游区开发建设,将原有的古村变为“一古一新”两个竹泉村:古村保留原有风貌,成为旅游度假区;新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设安置村民,村民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做起旅游生意。两村和谐发展,村民安居乐业。这一变化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方式,并于和谐之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和谐”理念贯穿始终

      在竹泉村的规划开发运作中,始终将“和谐”理念贯穿其中——在古村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搞旅游产品开发,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创新开发模式,在旧村与新村共存的条件下实现景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存共赢。

      规划:在古村基础上创新产品模式

      竹泉村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积淀,一些有着明显地域特点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沉淀了下来,这种与城市文化有着极大差异的村落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其完美的村落格局古朴厚重,独特的泉水生态亲和细腻,北方罕见的竹林景观清新宜人,丰厚的文化底蕴代代传承。可以说,竹泉村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近年来国内旅游方式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的全面转变,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临沂市高层次休闲度假产品的缺位分别成为竹泉村旅游度假区应运而生的市场依据和发展机遇。

      由此,竹泉村旅游区确立了“以沂蒙古村生态和古村民俗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显著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融度假、休闲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北方沂蒙山乡综合性旅游目的地,逐步建成中高档度假居住地、商务旅游目的地、生态古村和农业观光体验地”的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

      创新产品模式,必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即它所蕴含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首先,构建“龙凤呈祥”的地理空间格局。竹泉村中有石龙山,两侧有泉流,通过绿化和水体景观建设,使石龙与清泉成为景区之“睛”;利用高差设计溪流,使泉水汇入“水口”,营造“双水环绕、关锁不漏”的景区之“魂”。竹泉村东南方景区入口轴线上有凤岭。从建筑格局理念讲,“巽位宜塔”。从景区入口看,凤岭应有成为视角焦点的标志性建筑。因此,规划确立了龙山顺势理水,凤岭巽位建阁的思路。石龙昂首吐玉,凤阁浑然耸立,龙山之水与凤岭之阁遥相呼应,构成了“龙凤呈祥”的空间格局。整个景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顺势、顺水、顺眼、顺意。

      其次,整合资源,塑造“天人合一”的古村骨架空间。第一步按照水脉,以龙山双侧流水在村前汇集处为界,规划为以前导服务、休憩聚散为主要功能的“凤凰迎宾区”和古村区。第二步,按照地脉,将古村以龙山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功能区,即以休闲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梅竹幽境区和以商业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田园闹市区。两个分区一静一动,功能互补。整个村落规划为“两带、四街、六巷、九潭、二十四桥”的景观空间格局。人居与商铺、山水和谐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再者,突出水景,完善“泉上古村”的村落景观。竹泉村“泉上庄”的旧称,充分表现出了泉水盛、溪流多,人在水边、庄在水上的意境。在古村区,不仅以水流分割空间,用池塘竹林等较大过度空间来分割具体功能区域,而且着意从平面立体两个方面做活水的文章。在平面上,首先是以池塘水面表现水之丰,自景区入口开始在景区内设置了“风荷塘、朱雀潭、福缘塘、余庆塘、余乐塘、乐源塘、生命源、智乐园”等水塘。其次是大体量建筑物以整体临水、一角压水、院内流水等方式表现水之亲。在立面上,以瀑布、跌水、湍流等形式表现水之势。

      最后,活化民俗,创建富有古村特色的商业载体。沂蒙民俗深沉厚重,但是目前旅游的现状还基本上以农业观光为主,劳作类的作坊文化还没有形成旅游产品。规划中的“田园闹市区”以作坊文化为闪光点,进行了集中展现。在这一点上,景区没有停留在静止展示的层面上,而是选择了与游客生活息息相关的加工项目,以活化的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如设置土法榨油、摊煎饼、竹篾编织、制作黑陶茶壶等项目,展现加工的全过程,引导游客参观,吸引游客参与,让游客在参与中制作自己可食用、可使用、可观赏、可留作纪念的物品,在劳作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作坊文化的活化,不仅延缓了特色民俗文化的消亡,又避免了不正常的异化。

      开发:于保护中创新开发方式

      在竹泉村的开发中,时刻保持了各要素的和谐,从而成就了和谐开发的新范例。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个都不能少。竹泉旅游度假区既是需要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又是承载着提升沂南旅游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任务的社会个体,同时还是依赖“生态资源”这一发展命脉的旅游景区,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使决策者在竹泉村的开发中必须重视其开发产生的盈利回报、社会示范效应及生态多样完整性的保护。在开发中,竹泉村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按照当地过去的习俗,不是单纯地“围起来”,而是深入挖掘景区的旅游功能,将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到最大。无论是突出水景还是活化民俗,都是在传承中发扬、在保护中发展的做法。这样的开发模式,符合生态和谐理念,应该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力。

      市场为主、政府协调与社区参与有机结合。竹泉旅游区的投资开发主体为民营企业及旅游区将来以企业形式存在的事实决定了市场主导的首要原则,其开发、经营和管理都应以市场为指针,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旅游区的开发过程中,县乡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选派专人开展工作,积极协调处理利益关系,主动出台扶持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制约因素。尤其是新村建设中,地方政府本着景观协调匹配的原则,积极指导,杜绝了旅游区周围与旅游发展极不协调的建设与开发行为,保证了旅游区周边的景观状况、绿化状况和卫生状况与旅游区的整体形象相匹配。

      社区在经营上的介入是保证社区利益的最重要的形式。原竹泉村树立了大旅游区思想,创新介入景区经营的理念,把思路由传统的老村参股、经营分权、利益分得的方式,转到依托旅游区,积极发展新村经济,自我发展求大利的方式上来。由于规划定性准确,资源利用充分,产品设计精美,利益关系和谐,旅游区建设已经创造了三个第一:全县第一个旅游龙头项目,全市第一个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的村落,全省第一个逍遥游示范点。

      双方利益并重,成就“没有百姓反对的整村搬迁”。竹泉旅游区是沂南县实现旅游突破的破冰性项目,也是第一个完全市场化操作的最大旅游项目,在开发中最大最敏感的问题莫过于涉及双方利益的村民搬迁工作。尽管原竹泉村早有整体搬迁意向,村民也渴望建设新居,但具体落实起来绝非易事。旅游区开发的性质和效益要求必须短期内整村搬迁,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与短期内搬迁的现实要求如何调和成为一大难题。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旅游区开发者在县级物价部门评估作价的基础上,以出资评估价的5%作为奖励基金。并且先让村民搬入新居,再全面开发建设,对原来归村民所有的树木,也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协商议价,由投资者一次性买断留在景区。这个搬迁补偿定价创沂南县搬迁补偿有史以来最高纪录,一出台便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拥护,搬迁得以顺利完成。

      运作:新旧两村和谐共存互利共赢

      地方政府指导原竹泉村统一组织了新居建设,半年内村民全部搬迁到了新居。目前,在竹泉旧址上,已经形成了两个竹泉村:即一个具有旅游功能的旧村,一个既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又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新村。

      现在的竹泉旧村,以古村为休闲依托,以山林为娱乐空间,是集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区占地约800亩,分为凤凰迎宾、梅竹幽境、田园闹市、泉上兰亭、东篱菊社、三分乐土六个功能分区。六大分区各司其职,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

      竹泉新村则以村民居住和商业街为主要功能。新旧两个竹泉村以竹泉河为界,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和睦相处,双利双赢,共同发展。

      “决策者决策对了,实施者实施对了”——竹泉景区的成功开发建设,不仅实现了“旅游突破”的战略目标,而且创造出了有普遍意义的区域旅游开发的“竹泉模式”。

      二、景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完美结合

      竹泉村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不仅仅成就了山东省首个“逍遥游示范点”,更给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思维方式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受益于投资者在开发时与所在村达成的协议“建设用工本着在服从管理的前提下优先使用本村劳动力”,400多村民的竹泉村就有40多人在景区长期工作,另外还有季节工80多个。景区的兴建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农家商品出售的兴旺,村民们不仅能够依靠景区就业,还能从分流不同消费方式的游客中获得直观的经济效益。与景区相配套的其他服务业的不断完善,包括住宿、导游服务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都给了村民更多的创收选择空间。

      竹泉人因为有了旅游区,获得了合理的搬迁赔偿,住进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规划的新居,解决了就业问题,得到了更多更实在的创收机会……在经济利益上,旅游区的兴建迎合了百姓的最低需求,竹泉村人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也因为旅游区,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大量有闲有消费能力的城里人的涌入也使得村民的思想悄悄发生着变化:依靠祖上传下的山水还可以创造这样的效益,城里人的生活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又激发了生活方式的优化——以前村里污水横流,人们视若无睹,如今大部分村民搞起了家庭旅馆,思想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都使得村民们对卫生条件、整体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村民们说:“看到村里卫生那么好,也不好意思再乱扔东西了。”景区还提议当地镇政府出资组织景区服务人员到日照、莱芜学习当地的农家乐建设经验,学员返回后给景区带来了很直观的正面效应,还间接带动了其余的村民。2010年,山东省仅评了2家“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竹泉村旅游度假区荣居其中。

      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给竹泉村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农村稳定、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相互促进,使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迎来了新的春天。“竹泉模式”经验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点不谋而合。

      开业1年多来,竹泉村旅游区已经初步显现出了巨大的魅力和活力。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22万人次,客源除济南、青岛、临沂等省内大城市外,江苏、河南、河北等周边省份的客源逐渐增多。旅游区以自身的优势赢得了社会的认可,现在已经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逍遥游示范点,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好客山东2010金榜品牌等省级荣誉称号。

      接下来,旅游区将为“2011-2015年建成临沂品牌性旅游区,山东精品旅游区”、“2016-2020年建成山东品牌性旅游区、全国高知名度旅游区”这一目标而继续奋蹄向前。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分享到:
------分隔线----------------------------
推荐内容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 海淀 清河嘉园东区 甲1号楼15层
邮编:100089
电话:010-62669808
传真:010-62669808
邮箱:yongxian@bjyxcj.com
院长热线:13001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