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岭北乡村尾村新建的同乐廊桥的风姿。 资料照片
提起泰顺,首先浮现出脑海的,便是廊桥。30多座明清古廊桥错落分布在全县大小村庄中,古朴雅致,引人入胜。但廊桥似乎不足以让游客们长久驻足。
泰顺的村尾村,从廊桥起步,在“古”字中挖掘深意,做“活”文章,形成古廊桥、千年古道、古民居、古树名木、古朴民俗的“五古旅游”,让千年古村的魅力绽放出夺目光彩。
从无到有建起廊桥引客来
沿着山脚公路驶往村尾村,远远地,就在一片葱翠山林中望见那座全新却深藏古韵的木廊桥——同乐廊桥,它静卧在村口的溪涧之上,回廊雕梁画栋,把村民们最纯朴的期望蕴含其中。
廊桥是泰顺的“金名片”,但作为千年古道——天关古道上一座重要古驿站的村尾村,在清末民初曾经的古廊桥“同乐桥”被洪水冲毁。
2004年,村尾人提出重建一座廊桥。建桥之初,村民就有意识地把新“同乐廊桥”的位置,定在了天关古道的“钥匙头”处,此举使古道和廊桥交相辉映,让那份悠古之情蜿蜒绵长。2006年12月17日,廊桥正式落成,迎来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加圆桥仪式,更有100多名不远千里而来的“背包客”,在村口安营驻扎,共庆盛事。
圆桥仪式之后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村民们第一次感受到旅游业所带来的变化。“村口的食品小卖部,在圆桥那天光卖饮料,就赚了3000多元,一天的收入相当于过去一年呢!”村民们无不惊喜地说道。
五古旅游发掘古韵留游客
廊桥引来了客源,村民们为之欣喜,但村尾人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若想客流源源不断,并吸引住更多“回头客”,仅凭廊桥远远不够。浙闽山区多有古迹、奇山和清泉,只有拿得出手的“绝技”,才能在同类景区中脱颖而出。
很快,村尾人就把“五古”捧上了台面:全新的“古”廊桥、13公里的千年古道、古道两旁1000多株红豆杉、香樟、继木的古树名木、4处50多幢距今400多年的古民居群、还有渐渐失传的提线木偶戏、舞龙灯、舞八仙灯、对歌等古民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古旅游”。这“五古”,既是“五谷丰登”的谐音,更是村尾人将本地资源进行整合之后,打出的一张旅游“金名片”。
在廊桥上静静聆听泉水丁冬,在千年古道上悠古追思,在见证历史沧桑的古民居中长久凝望,更在茂密的相思树下、清澈的溪流间尽情嬉戏时,“五古旅游”,用它古意盎然又不失活泼的方式,得到了游客们的认可。黄金周七天,村里共接待游客1万多人,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多万元。而更多的人,则在口耳相传中知道了村尾村的美名,在随后的每个双休日,都有不少游客从周边城镇,及上海、杭州等地赶来,玩上两天。
“今年五一的游客比去年多了10倍,光5月2日一天,我家就摆了20多桌,招待了近300名游客,根本忙不过来。”村委会主任潘长崇一家,原本以采伐毛竹为生,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而现在,他和弟弟开办的农家乐餐馆,营业额从去年开始节节攀升,已经使家中收入翻了好几倍。
村民受益传统农业升级快
旅游业的培育和兴旺,还不是村尾人的最终目标。以山区旅游业为龙头,带动起农村传统产业的升级,才是村尾人真正想要做的。现在,村里的农耕产业已经开始借助旺盛的客流,向俏销的农产品上转移。
“家中的土特产全断销了,连最常见的番薯丝、土豆片都被游客买光,更不用说土鸡蛋、溪鱼干这些稀罕货了。”村民雷顺友笑着说,原本要等着商贩来收购的这些土特产,现在全都零售一空,不仅供不应求,价格更是有了赚头。比如新鲜的笋干,每公斤的收购价大概是20元左右,现在直接零售给游客,可以卖到每公斤25元。
“现在,村里已发展出14家农家乐餐馆,周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仅够餐馆使用。我们打算成立农产品合作社,进行统一的绿色动植物培育,精耕细作、扩大产量,利用逐渐增长的客流量来拓宽销售,打响村尾品牌,让每家每户的田地里都结出金果子。”村尾村所在的岭北乡党委书记林月介绍说。
“五古旅游”,让我们看到了统筹整合本土资源的优势。很多时候,仅有山水往往不够,更需要让山水“活”起来,盘活有限的资源,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姿态,亮出自己的特色。村尾村下一步还打算引资开发综合度假游,而这个原本属于泰顺县欠发达地区的小山村,有望在今年年底前突破人均收入4000元的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