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旅游咨询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关注 > 勇先关注 >

从“填饱肚子”到“过好日子”

时间:2011-11-16 10:28来源:中国乡村旅游咨询网 作者:勇先创景 点击:

 

“填饱肚子”,“多找票子”,“过好日子”从爷爷张世昌,到姑父王洪舟,再到27岁的张勇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村张勇一家三代,分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新世纪初和现在,先后担任村里的支书。
  三代人,虽然所处环境不同、工作重心各异,但他们都敢闯敢试, 

能够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努力帮助群众“过好日子”。韦寨村的时代变迁,也是毕节试验区沧桑巨变和毕节人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
  第一代:“坡改梯、土变田”解决“肚子”难题
  从黔西县城驱车20多分钟,见到一大片在黔西北地区上少见的绿油油田坝(即山区小盆地)时,就已抵达韦寨村。波光粼粼的池塘、枝繁叶茂的葡萄、竞相争艳的花卉,这里颇似贵州高原上的“小江南”。
  “要不是爷爷和姑爹他们这两代村干部,做出完善规划,并严格控制宅基地,这片900多亩的田坝很难保留得这么完整。”韦寨村现任村支书张勇感慨道。
  由于患有脑血栓,78岁的爷爷张世昌如今卧病在床,无法说话。但张勇经常会坐在爷爷床边,告诉他村里的事情,“虽然无法交流,但爷爷要是认为我们做得对,他就会点头,否则就摇头”。
  “40年前,他刚当村支书时,韦寨村还是"远看像口塘,近看茅草房,进门弯腰杆,出门坐石包,喝茶大缸水,烤火谷草桩"。全村约十分之一的农户全年收成不够一家人吃,只能靠救济,因此带领全村人尽快解决温饱,是他们这一代村干部的头等大事。”张勇的姑父王洪舟回忆。
  解放后当过当地青年团团长的张世昌,自1967年开始,担任村支书。为解决村民饿肚皮的问题,他带领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修通沟渠,将旱地变成水田;平整土地,将山坡改为梯田,使全村增加了上千亩田地。村民粮食问题迎刃而解。
  治安差,也长期困扰着村民。
  “韦寨村位于三个乡镇交界处,偷牛盗马案件多发,上世纪90年代,村里平均每年约有50头牛、羊等大牲畜被偷,村民外出务工时,都要留下一部分劳力看家。”1992年进入村委会的村主任施安明说,张世昌组织全村党员和群众,按村民组成立巡逻队,每天查夜巡逻,治安情况大为改观,“村民出去打工,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爷爷曾说,一名共产党员,就是村里的一个标杆,要为人厚道、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心里要有老百姓。”张勇说。
  爷爷做到了这一点,老百姓也看在眼里。韦寨村村民李修权说,尽管当初拒绝了不少村民提出的将房屋就近修在田坝中的要求,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在群众中依旧是一呼百应”。
  第二代:养殖和旅游双管齐下增加“票子”
  由于年近70岁,张世昌老人在2001年卸任村支书,正在韦寨小学当校长的女婿王洪舟,有一定文化,且担任过乡干部,被推选为新一任的村支书。
  “通过岳父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村子里的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农民口袋没有闲钱的问题随之而来。”54岁的王洪舟回忆,自己刚上任时,村民的主业就是单纯的种地、养猪,“种地收入少,养猪户均还不到两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不少村民认为,韦寨村田地不多,就是刨地三尺,也富不起来。”
  王洪舟开始动脑子、想办法。他从发动村民办养殖入手,到镇畜牧所争取来养殖项目,为村民免费发放鸡、鸭、猪等牲畜幼崽,邀请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办养殖技术讲座,提供跟踪服务。
  “先养的村民尝到甜头后,一户带一户,五年后,全村平均每户每年养鸡100多只,生猪出栏10头,村民的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100多元”。王洪舟说。
  “当时国家正在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就要做到"地无闲地,人无闲人"。因此,在鼓励村民养殖或外出打工之外,将韦寨村的未来发展瞄准了乡村旅游。”王洪舟说,韦寨村离县城近,自然环境好,当初就感觉,发展乡村旅游肯定错不了。
  清理完韦寨大沟河后,王洪舟带领村两委,组织党员群众在河畔两侧建起葡萄长廊,同时将小部分水田改为池塘,修建亭院,鼓励村民建起第一户农家乐。
  几年下来,乡村旅游已成为韦寨村民收入中的重要来源。目前,全村有7家农家乐,每月平均接待游客1200人。尤其是进入春季,到了周末,游客需要提前预订位子。
  王洪舟说,在他的任期内,国家出台了许多强农惠农政策,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农村,支持农民增收,后来还免了农业税,这一代刚好赶上了这个农村大发展的好环境和好时候,“只要用心为全村发展着想,为群众利益着想,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第三代:借助外力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
  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当了两届村支书后,王洪舟主动请辞,镇党委随即推荐拥有大专学历的张勇参加村支书竞选。在差额竞选中,张勇从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村支书。
  张勇说,他以前一直梦想着走出大山,到城市寻找发展空间,因此从未想过要回村里工作,“刚上任时,经验不足,我都是带着爷爷的"面具"在工作,有什么困难都得请爷爷来帮忙”。
  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后,张勇开始四处奔波,为村里招商引资,“韦寨村仅靠自身力量,很难再有新的突破,我们必须引进有技术、有资金、规模化的企业进来办工厂、建基地,才能让韦寨村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开村两委会议时,爷爷张世昌常常参加,但爷孙俩也会因工作思路的不同而争论。
  “村里修水泥路时,我们的意见是道路要修直、修宽,便于交通,而爷爷的想法是要修窄点,弯点,这样少占田地。最后,还是爷爷妥协了。”张勇说,虽然老一辈在发展思路和工作方式上不如年青一代灵活,但他们拥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值得学习。
  经过努力,张勇带领村两委引进了大型养殖场、辣椒场、花卉基地等5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达2000多万元。规模化基地落户,也带动了村民开展专业化养殖。通过“公司加农户”模式,韦寨村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会员达到54户,其中养殖大户18户,全村生猪年出栏量超过2万头,人均收入达到了5500元,“我只是站在了爷爷和姑父他们打好的基础上”。
  “农民住的从最早的茅草房,到平房,到如今住进小楼房;吃的也从仅求填报肚子,到偶尔有顿肉吃,到现在的丰衣足食,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韦寨村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快。”王洪舟说,相比老一代,年青一代村干部更能了解和适应时代潮流和市场规律,更懂得借助外力,“岳父和我们可能更多关心的是眼下,而他们看得更远一些”。
  张勇说,要当好村支书,不能仅仅满足于老百姓吃饱肚子、兜里有票子,关键还是得干出实事,让发展意识强烈的“新农民”都能过上好日子,“虽然时代在变,村支书的工作重点和方式也在变,但只有为老百姓着想,才能获得大伙信任。这点传统,一直没变”。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分享到:
------分隔线----------------------------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 海淀 清河嘉园东区 甲1号楼15层
邮编:100089
电话:010-62669808
传真:010-62669808
邮箱:yongxian@bjyxcj.com
院长热线:13001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