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旅游咨询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在线课堂 >

旅游地文化载体类型体系之文化载体来源分类

时间:2013-09-05 10:20来源: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 作者:旅游规划中心 点击:

     旅游地文化载体分布非常广泛,来源于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根据其原有的使用价值和来源,旅游地文化载体可以分为:建筑载体、服饰载体、饮食载体、交通载体、礼仪载体等。

     一、建筑载体

     建筑是旅游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人们通过勘测、设计施工、材料挑配、结构组合等方面修建的楼阁、桥、塔、宫殿、寺庙等各种建筑物,各有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取材、格局、风格和功能等,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游客不仅感叹于其规模的宏大和壮观,设计的巧妙和精致,还可以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和经验。同时,古老的建筑还蕴藏着许多重要的科学哲理和社会规律,旅游者可以以建筑遗迹为依据,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建筑还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人们可以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建筑艺术常被人比作音乐,这是因为建筑与音乐有很多艺术相同点,建筑具有音乐美的特性。就单体结构来讲,建筑的形体结构、组合、安排、比例都有数的组合,与音乐的和谐有等同规律,这一点早在古代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中就有很深刻的论述,现在许多建筑家也大都认为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体积,好像音乐的节奏感。如古希腊的道黄式、伊俄尼亚和科林特三种柱式,台基、柱身、体积及间距的比例不同,仿佛像乐曲中的颂歌、抒情曲和多声部的合唱;其次,建筑艺术能通过空间序列有比例地安排组合,在人们的运动过程中表现自己的造型美,使人们在时间地推移过程中逐渐加深印象,最后达到高潮。例如,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姆林宫),并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阃,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世上罕见的。旅游者通过故宫了解明清皇室文化和建筑文化,认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二、服饰载体

     服饰是最为常见的旅游文化载体。服饰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其特定的生态环境里,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服务于自己的体肤,服从于自己的生命意志、审美情趣和社会文化性需要所创造出的服装、人体服饰、服饰工艺技术、装饰手法以及相关的服饰风俗等。它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映照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而它本身就是各民族、社会历史的产物、文化的产物。无论是从社会的横断剖面还是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服饰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服饰变化,总是与其总体文化的演进紧密联系的。和一切物质文化的创造物相一致,服饰也拥有具体形象、直观显眼、实用普及等特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穿戴一定的服饰,服饰的质料、形制、色彩、组合等都反映旅游地的文化。服饰不是纯粹的天然物,要经过剪裁缝制、琢磨加工和连缀搭配,所以它又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定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人们的服饰已经成为工艺品、艺术品,服饰这一艺术品依托于日常生活的统一而确立自己的文化定位,体现了穿者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心理结构。总之,服饰文化首先是一种显形的、直观的物质文化,却又包含着极其广泛、深刻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服饰,观赏服饰文化成为旅游者的动机之一。例如:傣族的风俗习惯,男子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普遍纹身;妇女上着白色、绯色或天蓝色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为花色长统裙,结发于顶,插梳子或顶花头巾。

     三、饮食载体

     饮食也可以成为地区文化的载体。饮食上升到文化,就不仅仅指“吃”了,其外延已涉及到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艺术审美领域。裹腹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也是饮食文化的起点,有了这个基础,才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衍生出丰富多彩、流派纷呈的风味名吃和各大菜系,从而构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灿烂饮食文化。关于饮食文化,仁者见仁,内容宽泛得很,而色香味的统一,历来被很多美食家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和谐境界。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晌,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差异。比如:中西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我国的饮食多是以熟食、热食为主,多用筷子,聚食制的饮食方式,中国入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并且重视餐饮礼仪。这些特点都与西方饮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西式的饮宴是将所有的食物都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感情的交流,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对游客的巨大吸引力。旅游者品味地方特色小吃已经成为旅游行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某一部分游客出游的直接目的。

     四、交通载体

     交通工具这一旅游地文化载体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反映出了文化的变迁和差异。交通工具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显性载体,已经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纵向来看,我们的交通工具从马车、轿子、船、人力车来到了汽车、火车、地铁的时代,这一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变迁。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交通工具,现在成为了旅游者的宠爱。比如:轿子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用人力肩抬而行。中国的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檐子、兜子、眠轿、暖轿等,并且官方对轿子等级有严格的划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文化。马——这种交通工具是蒙古草原文化代表;古老的乌篷船则代表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黄包车是民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大象是东南亚文化的代表。这些已经退出了交通业的交通工具,现成为旅游业的一部分。

     五、礼仪载体

     许多旅游地文化体现在日常礼仪中。礼仪,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礼仪是伴随着入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且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文化现象。“礼仪”是在社会生活中约定成俗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服饰、标志等。礼仪以交往为特征,以敬人和律己为内容,以协调人际关系为目的,反映的是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普遍支持的价值观念,是入类文明的标志。不同的礼仪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观念,交往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人热情好客,对于朋友没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隐私权,他们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隐私和私生活,也不愿被人干涉。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各民族的日常礼仪也不同,各民族的日常礼仪反映不同的旅游地文化。比如: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座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像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作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这其中的寓意是,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做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分享到:
------分隔线----------------------------
推荐内容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 海淀 清河嘉园东区 甲1号楼15层
邮编:100089
电话:010-62669808
传真:010-62669808
邮箱:yongxian@bjyxcj.com
院长热线:13001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