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本网记者从农业部在吉林长春召开的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我国超级稻发展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坚持“拓展一期应用范围、深化二期研究推广、努力实现三期目标”的发展思路,创新育种方法,加快品种选育,促进技术配套,强化示范推广,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推进超级稻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全力实施“31511”工程,即到2015年,新培育超级稻品种30个以上,年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亩均增产100斤以上,节本增效100元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杨雄年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超级稻发展重点是,在品种选育上加快不同品种类型配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突破超级早、晚稻和粳稻品种的选育,同时选育适宜轻简栽培的超级稻品种;长江上游稻区重点选育广适型超级一季稻品种;华南稻区重点选育抗病、广适型超级早、晚稻和适宜抛秧种植的超级稻品种;北方稻区重点选育早熟、耐寒与抗倒型超级粳稻。在育种上加快育种方法和材料创新,进一步探索新的选育方法和途径,创新育种技术,创制出早熟、优质、广适、高配合力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以及对低温钝感的两系不育系,并力争再创制出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育种新材料。在栽培上加强高产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力争到2015年,研究集成超级稻综合配套技术20套以上,新技术比普通技术增效10%以上。在示范推广上全面实施“双增一百”行动,使万亩示范片成为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展示基地,农民观摩、学习的培训基地,通过加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力度,切实提高技术的应用率和到位率。
杨雄年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超级稻发展将坚持技术创新与品种选育两手抓,大力加强超级稻亲本种质创新,促进不同生态区高产、优质、广适、多抗超级稻品种选育;坚持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两手抓,重点加强配套增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扩大超级稻推广应用面积,真正实现由小面积科学家试验田的高产向更大面积农户田全面增产的转变;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两手抓,在突出现有重点省、县的同时,兼顾其他水稻生产大省、大县,做到平衡发展,并由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地区向大面积的中低产地区扩展,实现超级稻在水稻全产区、稻作全领域的覆盖,促进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坚持适度分工与强化协作两手抓,在不同协作组之间坚持适度分工的同时,大力加强区域间、协作组间和学科间协作,增进育种材料交流,促进育种与栽培协同发展。
“十二五”我国超级稻发展任重道远,农业部要求,各地一定要把单纯追求高产转变到追求“优质、高产、抗逆、广适”上来,把追求小面积高产转变到追求大面积均衡增产上来,强化组织领导,把发展超级稻作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层层分解任务,细化目标责任,实化保障措施,优化实施方案;强化机制创新,建立大协作、大攻关、大推广的机制,加强材料创制单位与品种选育单位的互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促进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并进一步完善超级稻“行政、专家、农技人员、核心农户”齐抓共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合作组织”共同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三位一体,“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逐级放大、同步推进的大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强化资源整合,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的投入,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同时以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水稻高产创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县建设等现有或新增项目资源,搭建有效的研究应用平台,提升各类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发挥项目资源叠加效应和综合优势,最大限度释放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强化项目监管,通过项目申报、择优立项、末位淘汰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用户认可度”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来考评品种选育与技术集成单位;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宣传各地涌现出的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营造社会各界认同超级稻、支持超级稻的良好氛围,同时及时发布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和农情、病虫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进一步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据了解,我国超级稻经过15年的持续发展和5年的立项扶持,经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新品种、新组合已达83个,推广应用覆盖了全国各水稻主产区,“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面积4.14亿亩,平均亩产达到575.2公斤,亩增产67.9公斤,累计增产稻谷561.9万吨,成为促进我国水稻连续七年增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的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