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发展:美丽乡村的致富新路 结满千余果实的西红柿树、硕大如鼓的南瓜、长在营养液中的蔬菜以及农具博物馆、水稻展览馆、无土栽培育苗室……一处处新奇、鲜活的农业景观令人目不睱接,流连忘返。 在这里,农民不只满足于传统农业劳作,他们在为社会奉献农业果实的同时,还用乡村美丽的风景、丰富的作物、清新的环境和质朴的农耕文化让城里人享受一种新的休闲方式。 本市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步晚,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2007年市政府启动“百千万”工程以来,津郊农村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型为休闲农业,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可以说,各区县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对于本市农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等都起到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眼下,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不断脱颖而出的新景观、新场所吸引了更多城市居民奔赴农村田间地头、山野水溪,休闲度假,愉悦身心。 1 休闲农业覆盖农业区县 成为经济支柱 曾是传统的农业大村的西青区水高庄村,有村民1500户,共4500口人,著名的子牙河穿村而过。该村在子牙河西侧东淀有平坦连片的耕地10000亩,村民世代靠种菜、种粮、种果、养鱼等过活。面对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等问题,该村领导班子一直以来苦苦探寻破解出路。 近年来,本市农村丰富市民“菜篮子”,大力实施农业设施化建设工程,利用农业设施化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积极推广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通过栽培方式的变革,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季节性生产转变为全年性生产,农产品销售由传统上市销售转变为到村订购、地里采摘甚至是直接参与种植。 城市居民的休闲式消费需求,让水高庄村的农民眼睛亮了、视野宽了。水高庄村党委书记高桐胜告诉记者,“2007年秋,水高庄村抓住机遇,果断决定利用位于东淀五万亩现代农业核心区内的1500亩耕地,规划建设一座集生产、观赏、休闲和科普于一体的水高庄园,把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从此走上一条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致富新路。” 市农委主任张国庆介绍,一大批像水高庄这样的村庄,纷纷利用地理、资源优势,由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快速转型。到目前为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覆盖了全部涉农区县,并成为一些地区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蓟县依托自身独特的绿色农业资源和山区水库优势,扎实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已发展旅游乡镇11个,有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市级旅游村74个,休闲农庄7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200个,果蔬采摘园4800亩,垂钓园50个,旅游购物市场65个,从业农民4万人,受益人口10万人。 津郊越来越多的山水景观、农业观光园、农家院等,吸引众多的城市居民,改变了乡村群众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 休闲农业带动农村基建 提升生活水平 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据市旅游局介绍,到2010年年底,全市三年来仅投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就高达27亿元。这些由政府、集体和农户等多方筹集的资金大部分被用来改善乡村公路、垃圾处理、娱乐场地、公共车场、卫生环境等硬件。农户在改善基础条件、整治旅游环境方面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从事农家院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几乎都将户外厕所舍弃,在院内建起干净的卫生间,简陋的蹲便也改成舒适的座便,屋内还接上太阳能热水器,可供游客和家人24小时洗澡。 记者走进以稻蟹著称的宝坻区旅游专业村小辛庄码头看到,青砖瓦房掩映于绿树丛中,村中干道铺设得平平整整,路边安装了新颖的路灯和花坛。当地农民悠闲、富足的生活状态令城里游客羡慕不已,再加上凉爽的阵阵秋风、怡人的乡村风景和整洁的卫生环境,游客无不赏心悦目,乐而忘返。 蓟县旅游局局长侯志平告诉记者,“蓟县从2004年开始累计投入10亿元,修建乡村旅游干道885公里,硬化旅游村内巷路210公里,修建停车场18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网423公里,建成大型旅游公厕51个。按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发展布局,还建设了3座农家乐专业洗涤站,统一对旅游经营户床上用品等进行消毒。在重点旅游村建设50座地埋式垃圾处理中转站;毛家峪、常州、青山岭等规模较大的旅游村还建成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 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满足城市游客需求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农民自身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幸福生活指数。 3 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提高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本市传统农业发展为满足社会商品短缺的需要,关注和重视更多的是其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对农业的其他功能的开发和利用。现如今,日趋渐热的休闲农业贯穿本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随着本市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以及农业园区化、设施化程度的快速提高,本市休闲农业逐步从城市周边农园和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农业生产全程展示、各类农艺体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发展转变;从蔬菜、花卉等单一产业向农业内部种植和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如水高庄村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2016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引进了80多种新奇植物,220多种名特优新品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无土栽培、节水栽培等管理技术,展示了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同时还兴建了1000亩二代节能曝光温室采摘园,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场所。 2008年秋,尝到休闲农业甜头的水高庄村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大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力度,以农业为主题,以区域文化为内涵,以景观为依托,结合本地特点,打造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景区。至今,农业风情园区、温室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今年计划投入1.5亿元完成子牙河风情区工程,启动温泉区规划建设。高桐胜兴奋地说,“项目全部建成后,水高庄园将形成以‘绿色植物、彩色蔬果、蓝色水体、都市农业’为主线,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商务会议、休闲娱乐、温泉度假于一体的大型都市农业休闲度假旅游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了各地周边村镇林果、养殖、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繁荣了商贸流通业,拓展了农业产业链。如蓟县做“农”字文章,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粗粮、果品、蔬菜等有机农产品及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规模。一个以种类丰富、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在本市农村基本形成。 4 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走上致富新路 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旅游旺季节假日期间,本市一些特色村(点)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火爆场面,游客甚至需要提前十天预订床位。大多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村都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致富难的束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蓟县毛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锁告诉记者,“原来当地农民主要靠种植果树和外出打工谋生,通过近几年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据了解,该村规模大、效益好的农户年收入高达60万元,稍差的农户年收入也超过5万元。2010年该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了50%;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600万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 再拿水高庄村来说,庄园自运营以来,游客数量年年增加,接待游客多达36万人次。2009年该园承办第三届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让庄园蔬菜、沙窝萝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销订购场面,由此带来的附加效益高达200万元。今年前四个月就接待了1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万元。 据统计,2010年全市乡村旅游游客达717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3.21亿元,近三年来的年均增幅超过30%,经济效益屡创历史最好水平。大批农民因参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而脱贫致富或实现致富增收。 实践证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本市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库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5 休闲农业打造特色品牌 带动产业升级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蓟县在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本着“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根据各地资源特点,选定主题,挖掘内涵,打造了“塞外人家”九山顶、“长寿之源”毛家峪、“塞上水乡”郭家峪、“仁义农家”大峪、“康乐农家”大平安、“石家石院”西井峪等一批旅游特色村。 在农业观光、采摘、垂钓等传统乡村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本市各涉农区县又延伸开发了皮影、草编、缝绣、根雕、泥塑、石艺、剪纸、葫芦烫画、小吃制作等有民俗风情特色的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一批服务能力好、休闲功能强、顾客认同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 在市农业区划所负责人李锦看来,“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各涉农区县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品牌。特别是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观赏鱼等产业为主导,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突出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 西青区水高庄园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从南方移种成功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中国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在温室常年种植,并与北辰区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华明永和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市民菜园”的都市农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该村租种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并带动农家旅游发展。 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农村记者手记 休闲农业 一举多效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都市型农业多功能特点的具体体现,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本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与一些发达地区比较,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据市农委有关部门介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与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二是特色还不够突出,没有十分叫响的知名品牌;三是形象营销力度还不够大,新的方式方法还不够多,覆盖面还不够宽泛,服务和管理水平还不够规范等;四是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应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工作指导、规范提升发展,使农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的主要去处,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延伸区,确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蓬勃发展。 首先要创建示范带动典型,打造精品项目。形成主体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典型,带动全产业快速发展。要努力培育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知名品牌和特色节庆活动,引领休闲农业发展方向,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其次要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业效能。在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别样趣味的同时,注重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积淀和深厚底蕴,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特别是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乡村民间艺术,体现独特的津郊特色。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和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土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规模。 另外要整合各类资源,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紧密结合村镇建设、文明生态村、设施农业、造林绿化、农业园区建设等强农惠农政策,完善提高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水平和档次。突出对特色村(点)和休闲农业园区的形象策划和包装,打包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历史人文、养生保健等内容,开展全面市场营销,打造精品旅游产品。 事实证明,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作为沿海大都市,天津发展休闲农业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勇先创景) |